發布日期:2013-04-15
發布人:
管理員
瀏覽次數:5733
隨著會展業的發展,也不斷曝出的騙展事件,讓企業在選擇展會時難以決斷。為此,有關專家提醒企業在選擇展會時對以下幾個方面應格外留意。
(1)盡量選擇不是首次舉辦的展會
騙展事件往往發生在首次舉辦的展會。所謂騙展,通常的理解就是組展方虛假設展,騙取參展商的展位費。這種招數只可能使用一次,所以首次舉辦的某某展會其可信度就要仔細考察。
事實上,很多騙展一開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騙。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有關專業人士曾在廈門針對騙展問題做過調查,很多展覽公司一開始還是想把展會做好,但在項目運作過程中,由于展覽的主題或是展覽公司的招商情況不好,原定的規模達不到,不能收回費用,而前期已經投入很多,主辦方沒有勇氣承擔損失,只好溜之大吉。這類騙展在騙展事件中占了絕大部分。
除了完全騙展的,更多的展覽主辦方是抓住參展商急于尋找買家的心理,在展會宣傳上夸大其詞,編造專業觀眾的情況。經常參加展會的某小家電廠商負責人高先生就常常在其招展材料中看到買家的情況都非常誘人,有很多展會吹噓買家來自多個國家,有的吹噓有多少個大型采購團。但是自己在展會上看到的情況,卻是要么沒有幾個外國人,要么就是沒有幾個真正的專業觀眾。高先生表示,這種情況雖然不算是騙展,但也有欺詐的嫌疑。
(2)盡量選擇知名度高的大展
現代展覽業發展到今天,每個行業的展覽都形成了自己的“龍頭老大”,成為買家不可不去的地方,如芝加哥工具展、米蘭時裝展、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廣州全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等。通常來講,展覽會的知名度越高,吸引的參展商和買家就越多,成交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參加的是一個新的展覽會,則要看主辦者是誰,在行業中的號召力如何。名氣大的展覽會往往收費較高,為節省費用,參展企業可與人合租展位,即使如此,效果也會好于參加那些不知名的小展。
有些企業就是因貪圖便宜,選擇參加題材類似的不知名展覽,結果當然是事倍功半,這也成為大量低檔次展會得以生存的土壤。
國內會展業的發展現狀是,展覽業發展快,數量多,但大多數展覽都不具備規模和品牌,具有行業領軍作用的展覽不多。那些低檔次展會的存在,除了有主辦方的原因外,還有來自低素質參展商的原因。據他介紹,業內一般把這種檔次低的展覽稱為“野雞展覽”。“野雞展覽”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有相應的低素質的參展商,很多參展商參展的目的并不明確,只要收費便宜就參加,貴了就不參加,沒有參展的基本經驗。
(3)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展會
一個好的展覽會未必對本企業就是合適的展覽會。因為,專業展覽、貿易綜合展覽、科技展覽等等,不同的展覽會有不同的特點。
業內專家提出,選擇展會應從以下四方面來考慮:
其一,看一看是不是能滿足公司的銷售策略,增加現存市場的產品銷售,推出換代產品,開拓新的市場,還是區域或縱向銷售。
其二,不同的展覽會吸引的展商和觀眾是不同的,有的吸引的是全國各地的買家,有的吸引的是當地買家,因此,當然會影響到企業的銷售針對性與效果。在一個以科技為主的展覽會上,也許推出采用新技術的產品更合適一些,突出其技術的先進性與含量;在這樣的展覽會上如果想靠采取優惠的方法去增加老產品的銷售,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三,這樣的展覽會是不是適合企業展出自己的產品,包括產品的上游下游展出類型與情況。
其四,展出的時機是不是合適,是不是能配合企業的銷售計劃。
總之,企業要選擇好展會,自己應該先成為一個好的參展者,需要多方面地掌握信息,加強對展覽知識的學習。 會展與會展旅游編輯本段 會展業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經濟技術合作、科學文化交流為一體,兼具信息咨詢、招商引資、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商業貿易、旅游服務等多功能的一種新興產業。通過會展活動,能帶動巨大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進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展旅游正是在會議、展覽、展銷會、交易會、博覽會等舉辦的前提下,延伸到旅游業的產物。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會展旅游也作出了各種界定,但目前仍未有統一的內涵。如以研究事件旅游而聞名的學者蓋茨(GETZ)就認為,展覽會、博覽會、會議等商貿及會展事件是會展業(MEETINGINDUSTRY)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有許多學者主張將會展旅游概念泛化。本文所討論的會展旅游對應發達國家所指M、I、C、E細分事件旅游市場的概念,即Meetings(會議)、Incentices(獎勵旅游)、Conventi**(大會),Exhibiti**(展覽),并包括節日慶典和體育賽事為主題的節事(Events)在內的旅游形式。即會展旅游是指借助舉辦的各種類型的會議、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招商會、文化體育、科技交流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洽談貿易,觀光旅游,進行技術合作、信息溝通和文化交流,并帶動交通、旅游、商貿等多項相關產業發展的一種旅游活動。